汇美网

用户登录

首页

首页

资讯

查看

本来只是想听个响,结果搞出个世界奇迹

2021-08-20/ 汇美网/ 查看: 214/ 评论: 10

摘要你通常会在什么时候听音乐?睡前?走路?开party?好像音乐于我们,只是休闲娱乐的工具。但在2400年前,音乐有
商讯信息

你通常会在什么时候听音乐?

睡前?走路?开party?

好像音乐于我们,只是休闲娱乐的工具。

但在2400年前,音乐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

当时有一位爱玩音乐的宝藏男孩,叫曾侯乙。

1978年2月的某一天,随着一声惊天的巨响,曾侯乙墓和他的珍藏手办们重见天日,震惊了全世界!

这些珍藏手办夺得了很多历史性和世界性的奖项。

但如果要评选一个曾侯乙的最爱,热爱音乐的曾侯乙首选的应该就是它——

曾侯乙编钟

曾侯乙编钟是我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的文物,

更是中外专家一致认定的稀世珍宝:简直可以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2400年前,它的声音曾响彻华夏大地,成为了那个“礼乐至上”时代的标志。

▲ 整套气势恢宏的曾侯乙编钟

自古就有“中华礼仪自周始”的说法。

周代推行了一套“礼乐制度”,其中规定编钟这种乐器是只有王公权贵才能使用的“高大上产品”, 只有天子才能用最高规模的编钟。

虽然曾侯乙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诸侯国小国君,但他可是周王朝的正统后代,特别重视老祖宗的“礼乐治国”,更是个音乐发烧友。

▲ 节目《国家宝藏》讲述曾侯乙编钟的故事

“我要做一套最牛的编钟!”

曾侯乙哪能想到,在2400年以后的今天,他会因为他的编钟而名垂青史。

▲ 节目《国宝档案》讲述湖北省镇馆之宝——曾侯乙编钟的故事

曾侯乙编钟的总重量达到5吨!相当于25台钢琴加起来那么重,全套编钟由65件钟组成,垒起来就像两面墙那么厚,真是妥妥的“重量级选手”!

整套编钟上有大量的铭文,详细记录了当时音律学方面的先进知识,就像 “一本音律学百科全书”。

更令人惊讶的是:曾侯乙编钟几乎能演奏古今中外所有的乐曲!

好家伙!简直可以把它称为“古代钢琴”,它比现代钢琴早诞生了两千多年。

▲重新敲响“古代钢琴”

很多人戏称:曾侯乙编钟可能是今天的科学家穿越回去做的吧?

今天的人们难以想象,在2400年前的古代社会,居然能做出在当时看来如此先进的“高科技产品”,以至于今天也不能完美地复制出整套编钟来。

因为曾侯乙编钟的制作可是一个系统化的大工程!不仅关乎音乐方面的理论知识,还包罗化学、物理学、铸造学、数学、工艺美学等学科在当时的顶尖知识。

曾侯乙编钟的制作到底有多难呢?

制作编钟的第一个难题是:把钟变成乐器。

史料表明,世界文明古国埃及、巴比伦、印度也都有过铸钟的实践,但它们铸造的钟都是圆形的,无论怎样敲,都是一个音,而且延音很长,根本不能把钟做成乐器。

而聪明的中国古人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发现了解决这个问题的奥秘!

铸造曾侯乙编钟最厉害的就是在冶铸合金成分中掌握了一个黄金比例。

▲ 节目《国家宝藏》讲述曾侯乙编钟的故事

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铸钟的青铜是金属冶铸史上最早的合金,是在纯铜中加入锡或铅冶铸而成。

如果锡加的太少,编钟的音色会变得单调、尖刻,但要是锡加的太多,编钟就会变脆,很容易敲碎,只有含锡量控制在一定的量时,音色才能听起来丰满而悦耳。

我们印象中的钟声是 “Bang~~~” 带着长长的延音,所以普通的钟根本不适合做乐器,这时候加入铅能缩短延音,让钟发出干净利落的声音。

不由令人唏嘘:为了让曾侯乙编钟发出最完美的乐音,铸钟工匠得经过多少尝试,才能探索出编钟的最佳合金成分配比例啊!

解决了钟的发音问题,曾侯乙提出了一个新的需求:

这可难到了铸钟工匠们,但经过一番的摸索和尝试,终于找到了让一个钟发出两个音的奥秘:把编钟做成 “合瓦形”。

这是为啥呢?

这里温习一个物理小知识:大家都知道声音是通过振动产生的,做成合瓦形像是把钟分成了瓦状的两块板拼在一起,那敲击正面和侧面就相当于敲击不同的振动板,所以就能发出不同的声音啦~

难怪敲击浑然一体的圆形钟只能发出一个声音呢。

▲节目《国家宝藏》讲述曾侯乙编钟的故事

但当曾侯乙听到编钟发出的两个乐音后,又提出了一个新需求:

敬业的(可怜的)铸钟工匠为了隔开编钟的振动块,以更好的区分钟的两个音,居然想到在钟体里面挖隧道隔音(机智啊),看起来是一个整体的编钟,其实里面是一块一块的。

还有编钟上长的“青春痘”,你以为它只是作为装饰吗?它的设计原理是为了更好地调节编钟的振动,让编钟发出的声音更加悦耳动听。

▲“合瓦形”的编钟

总算解决好编钟的发音问题啦~ 但是更难的还在后面呢。

制作青铜器的铸造工艺有很多种,而曾侯乙编钟偏偏用的是最难的那一种:分范合铸。

顾名思义,就是先铸造青铜器的各个小的零部件,最后再把它们合铸成一个大的器物。

拿铸造曾侯乙编钟最下层的第一个钟来举例,要用到126个大大小小的模具和模芯。如此复杂的工艺,一旦其中的一道工序出错,就会功亏一篑!

铸钟工人不但要有高超的技术,还要有专注的耐心来应对超长的制作时间,才能铸造成一个完美的编钟,更何况是铸造65个钟组成的编钟呢。(想想都好心累)

这还不止,铸钟工匠们不仅得有技术,有耐心,数学还得学得好!

曾侯乙编钟整体分为上中下三层悬挂在钟架上,它的组合排列顺序很有讲究。

大大小小65个编钟是根据体积的大小和音调的高低来排列的,挂在最上面的那一排形状很小,但声音很高;而最下面的一排体积很大,声音却很低。

▲排列组合严谨的曾侯乙编钟

每个钟的尺寸大小和音调高低都必须严格遵循着某种数学逻辑关系。

就比如说:只要确定了其中一个钟的尺寸,就可以计算出其余的尺寸(感受解数学题的快乐~),而且钟体的大小,厚度与钟声的高低也必须是规律相关的。

“给曾侯乙打工真的太累了 !” 这时铸钟工人们集体哀嚎道。

你以为这就够了?

铸钟工匠们以为他们理科知识学好就够了,没想到还得精通工艺美术知识。(集体吐血.jpg)

是的,曾侯乙又双叒叕提新需求了。

“不错不错,这个声音正是本王想要的!” 曾侯乙敲了一下做好的编钟,终于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突然,他看着编钟皱起眉头:“这平淡无奇的钟体真丑,我要用上最好的雕饰工艺,把整套编钟打造的精美绝伦,天下无双 !”

这时的铸钟工匠们虽然很无奈 (想罢工),但也只能笑嘻嘻的答应了。

不过敬业的他们还真把曾侯乙编钟当成了一件艺术品来雕饰了,做的也太精美绝伦了吧!

接下来请欣赏

“艺术品——曾侯乙编钟”

编钟上的雕刻层次分明,栩栩如生,富有立体感;

曾侯乙编钟

雕刻局部图

钟架和横梁的绘画丰富多彩,鲜艳夺目,就连立柱铜人的衣着,也用彩绘勾勒出了衣襟裙摆等小细节,显得惟妙惟肖。

▲ 曾侯乙编钟上的彩绘局部图

错金铭文显得富贵高雅,字体修长秀美,非常有观赏性,更是体现了中国早期书法艺术的高度成就。

▲ 曾侯乙编钟上的铭文

最后制成的曾侯乙编钟兼具颜值和实力!

不但音乐效果达到极致,更是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效果,既是一件完美的乐器,更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给铸钟工匠疯狂点赞!)

经过无数次合金配比尝试、苦思冥想的设计、艰难繁琐的铸造、精益求精的雕饰......

整套编钟终于做成了曾侯乙满意的样子!(铸钟工匠集体落泪)

曾侯乙在他的编钟制作上追求完美(他是处女座?)但其实这套精心制作的乐器却并不常用,只有在宴会、祭祀、征战等重大场合中才能使用。

我们可以想象这样的场景:在礼崩乐坏,诸侯争霸的公元前五世纪,曾侯乙正伴随着庄重典雅的编钟音乐,正襟危坐,敬天礼地,虽然现场没有千军万马,但却散发着一种威严的王者气势。

对于曾侯乙来说,他的编钟不仅仅是一种乐器,更是一种信仰。

因为种种技艺资料的失传,今天的我们已经很难去复原那个时代的音乐,也不知道演奏时究竟是怎样的场景和韵味。

所幸,还有保存完好的曾侯乙编钟,它就像那个时代礼乐文明的标志。

当它响起的那一刻,我们仿佛听到了来自2400年前的回响,古朴,悠扬,又庄严,肃穆。

原来,音乐是比语言更漫长的记忆啊。

它以它经久不衰的生命力,把这片我们世世代代赖以生长的土地,带向了足以让后世称道千年的礼仪之邦……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意外艺术(ID:yiwai11)

参考资料:

《国家宝藏——曾侯乙编钟》节目

《曾侯乙编钟与周代礼乐》冯光生

《文化史视野下的曾侯乙编钟》刘玉堂 张 硕

《曾侯乙编钟与中国古代艺术和科技成就》刘玉堂 张 硕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收藏 分享 邀请
上一篇:暂无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