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美网

用户登录

首页

首页

资讯

查看

全斗焕全史(八):“同时抓住三只兔子”

2021-11-22/ 汇美网/ 查看: 214/ 评论: 10

摘要“同时抓住三只兔子”总统选举的一个半月后,在1981年3月25日,韩国迎来了第十一届国会议员选举。尽管做足了
活动策投票

“同时抓住三只兔子”

总统选举的一个半月后,在1981年3月25日,韩国迎来了第十一届国会议员选举。尽管做足了宣传工作,“花瓶反对党”也全力配合,但最终民主正义党的得票率仅有35.6%,在历届执政党中属于相当低的水平。不过,根据第五共和国宪法,执政党还可以直接获得国会总议席的2/9,因此民主正义党仍然在国会中获得了过半的席位。这下全斗焕可以放心治国理政了。

1981年韩国国会选举的结果,

蓝色为民主正义党,天蓝色为民主韩国党

面对汹涌澎湃的民意,全斗焕终于认识到,如果仅仅是一味的压制、打击,那像“5.18光州民主化运动”这样的流血事件只会越来越多。所以,政府必须要双管齐下,一方面靠情治系统强力镇压,另一方面也要靠各种方式疏导民众的情绪。于是,全斗焕想到了申办1988年夏季奥运会。在他的设想中,如果真的申办成功,民族自信心将会得到极大的提升,自己的支持率也会水涨船高。不过,怎样才能成功申办就成为了一大难题。

首尔和名古屋申办1988年奥运会的标志

实际上,在被刺杀前夕,朴正熙总统就想过在首都汉城申办1988年奥运会。然而,随着朴正熙遇刺身亡与之后动荡不断的政治局势,申办奥运会一事搁置了下来,竞争对手日本名古屋获胜的可能性越来越大。因此,全斗焕赶忙指派卢泰愚负责奥运会的申办与筹划工作。卢泰愚不负厚望,成功获得了许多国际奥委会委员的支持。最终,在1981年9月30日奥委会的投票中,汉城以52:27的高票战胜名古屋,成功获得1988年夏季奥运会的主办权。同年11月26日,汉城又成功战胜巴格达与平壤,成功申办了1986年亚运会。实际上,汉城原本计划在1970年举办亚运会,但最终因为朝鲜的战争威胁而失之交臂。这次全斗焕可不打算把亚运会拱手让人了。

韩国申奥成功

随着奥运会与亚运会的成功申办,整个韩国都不由得为之兴奋,许多人对民主化的渴望渐渐消散,取而代之的是民族主义的激情。在汉城,奥运会与亚运会的设施也拔地而起,创造了不少内需,也韩国经济打了一针强心剂。短期来看,似乎全斗焕依靠奥运会与亚运会维护统治的策略十分奏效。不过,祸福相依,奥运会也将束缚住全斗焕的手脚,让他无法肆无忌惮的镇压民主运动。

不过,举办奥运会与亚运会都为时尚早,在此之前,全斗焕首先要尽快挽救日渐崩坏的韩国经济。此时韩国经济最突出的问题是经济增长放缓,甚至一度出现负增长,这是从1953年朝鲜战争停战以来前所未有的。此外,国际收支不平衡、常年居高不下的通货膨胀、农村与城市底层民众的赤贫等等都是十分严重的问题。

1980年代的首尔

幸运的是,全斗焕的得力助手金在益对解决经济问题有着十分清晰的认识。在他的推动下,在1982年,韩国迎来了第五个五年计划(也被简称为“五五计划”)。这是朴正熙时代的“经济开发五年计划”的延续,不同的是,新的“五五计划”并不一味的追求扩大生产,而是转换思路,以“稳定、效率、均衡”为基本理念,确定了新的发展目标和战略。面对经济衰退问题,金在益选择减少不必要的国家干预,让经济走向“民间主导”,充分发挥市场职能,提高生产效率。

首当其冲的便是庞杂无当的重化工业。这些重化工业完全是因为朴正熙的个人喜好,凭借着巨额的投资与补贴,才从七十年代开始迅速发展起来的,完全违背了经济运转的规律。到了八十年代,这些重化工业运转困难,存在巨大的亏损,成为了政府财政的无底洞。金在益的处理方式十分的简单:彻底放弃重化工业。这种做法十分正确:韩国不是产油国,这些重化工业必须要花高价进口原油,而在“第二次石油危机”和“两伊战争”爆发后,原油价格一路飙升,有价无市,重化工业的运转率甚至只有20%~30%,在连年亏损的同时吃掉了大量外汇。在产品生产出来后,韩国既缺乏足够的内需,在国际市场上也难与美国日本等工业国家进行竞争。另外,重化工业也脱离了韩国以轻工业为主的工业体系,对经济结构也起不到改善作用。总而言之,重化工业缺乏国际竞争力,必须要直接放弃。

1980年左右,世界油价达到了前所未见的高点

在“两伊战争”的冲击下,本来就运转困难的重化工业更是难以为继

其次,金在益大幅改革了不合理的进口政策。在朴正熙上台初期,韩国外汇紧张,脆弱的新兴产业也很难与外国商品竞争。于是,政府制订了极其复杂苛刻的进口管制措施,对允许哪些企业进口哪些商品、对各种商品施加多少关税都有着极其详细的规定。但进入八十年代后,韩国经济已经取得长足进步,进口限制措施越来越阻挠企业的自由发展。因此,金在益直接取消了复杂的进口限制措施,并大幅降低关税。

在其他产业,金在益则选择大幅减少国家干预,让经济真正走向“民间主导”。在朴正熙时代,政府对经济有着近乎绝对的掌控。政府想扶持哪个产业,哪个企业,就进行大幅扶持,提供大量投资,在进口原材料上进行优惠,甚至直接进行补贴;而不喜欢的产业就采取各种方式进行扼杀。这样畸形的政府介入,无疑导致了许多企业依赖政府才能生存,而那些能够独立自主发展的企业却失去了生存空间。通过减少国家干预,民营企业才能够正常的发展,经济的效率才能得到提升。

通过这一系列经济自由化措施,经济的活力与效率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也很快提高,韩国经济再次回到出口主导的高速增长的发展路线:在1980年,韩国GDP减少了1.65%;而在1981年,GDP增长率就升至7.25%,接下来的几年平均增长率更是接近10%。出口方面,1980年韩国净出口额为负52.9亿美元,随后便年年增加,在四年后便转亏为盈,国际收支也随之日益改善。不过,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应该如何控制好通货膨胀,这成为了金在益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可以看出,1981年开始,韩国经济增长率明显提升

长期以来,居高不下的通货膨胀就是韩国经济中始终没有解决的顽疾。尤其是在朴正熙时代,尽管经济在高速发展,但通货膨胀率奇高,基本在10%以上。到了1980年,韩国的通货膨胀率更是接近30%,几乎到了骇人听闻的地步。居高不下的通货膨胀不仅让价格稳定性成为一句空话,对经济也存在着长期的损害。

为了在经济增长的同时控制好通货膨胀,金在益首先采取了紧缩政策,并减少了货币发行量。实际上,在放弃重化工业、减少经济方面的国家干预后,政府就减少了相当一部分支出,这让紧缩政策执行起来相对容易。另外,他还采取了工资抑制政策,让工资的增长率不超过经济增长率,以避免通货膨胀率增长太快,这也暂时维护住了韩国的低端制造业优势。不过,这项政策存在着极大的争议,本来韩国工人的劳动条件就极差,此时再人为压低工资,无疑是让他们的生活更加痛苦。另外,抑制工资增长意味着工人们很难享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红利,贫富差距也将进一步扩大。

不过,总体来看,金在益抑制通货膨胀的措施还是相当有效。1981年时,韩国的通胀率还是惊人的21%;在一年后,通胀率就降到了7%,随后的几年中,通货膨胀率更是控制在3%以下,治愈了困扰韩国经济四十年的一大顽疾。另外,因为采取紧缩预算,国家财政成功扭亏为盈,甚至出现了巨额的财政盈余。这些在朴正熙时代都是难以想象的。

从1982年开始,韩国通胀率陡然下降,成功控制在极低的水平

(来源:https://www.macrotrends.net)

总而言之,金在益的这一系列经济改革措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经济从负增长走向高速增长,通胀率得到有效抑制,国际收支转亏为盈。而在金在益这一系列炫目的经济改革成就的背后,自然离不开全斗焕总统的全力支持。而在金在益不幸遇难后,全斗焕也将会把他经济改革的方针坚定的继承下去,带领韩国经济走向起飞。在日后,《华尔街日报》将这样评价全斗焕:“韩国的全斗焕总统真是一个不可思议的人物。这位总统在他任内一举达成了经济政策的三大目标——增长、物价和国际收支。很多国家的领导人连1只兔子都抓不好,而他同时抓住了3只兔子。但稀奇的是,从来没有像这样取得了如此惊人的业绩却得不到国民拥护的总统。”

1980年代的首尔街头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收藏 分享 邀请
上一篇:暂无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