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豚可爱吗? 圆鼓鼓,可爱,但有毒。 一粒米,约重5毫克, 而河豚体内毒素0.5毫克, 就能使人丧命。 虽然现在人工繁殖的河豚已无毒素, 在人工培育成功前, 有那么一座江苏小城, 偏偏不怕这毒, 靠一只只河豚,闯出了江湖名号。 江阴, 自古爱吃河豚。 在这个江苏小城, 人们馋了, 会备好一块小铜钱, 放到店主的餐桌上。 为保佑大家平平安安吃河豚, 鱼入锅后, 掌勺的得先给灶王老爷敬柱香, 而毒性最强的内脏不会乱扔, 都集中埋在自家的地里。 传说, 苏东坡在当地任职期间, 到一位厨妇家吃河豚。 席间,诗人只顾埋头大吃, 却一言不发。 妇人以为自己的厨艺, 入不了大美食家的眼。 直到吃完放下筷子, 苏东坡竟大喊了一句, “也值一死!” 于是,江阴流传开一句话: “拼死食河豚”。 当时渔民家, 家家吃河豚, 户户烧河豚。 特别是每年春天, 河豚会从大海游到长江产卵, 身上的脂肪和大海盐分, 在这期间被大量消耗, 到达江阴这块产房时, 最是美味无比。 苏轼便是被种了草, 才吟出了“春江水暖鸭先知”, “正是河豚欲上时”的佳句。 在粮食不足的岁月, 甚至成了渔民的主食, 到处都是会烧河豚的师傅。 明代的《本草纲目》里, 便有着江阴人吃河豚的记载。 多年来的“拼命”经验, 使得江阴获得了, 收购、供应河豚的允许。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起, 江阴就是“长江沿岸的河豚特区”。 江阴人不怕死的精神, 是骨子里就有的。 满清入关的时候, 江阴全县拒不剃发, 遭到了数十万大军的疯狂进攻。 即便物资早已匮乏, 仍坚守了六十多天。 有着17万人的江阴老城, 最后只剩下53人。 男子汉们拼尽全力, 平均每人干掉一个敌人。 让前来攻城的24万清军, 付出了7.5万条生命的代价。 战败后女人投河, 老人儿童则自焚。 此后的131年, 江阴将刚烈进行到底。 用不应举不当官的方式, 一直无声地对抗清王朝。 江阴人可不是莽撞“拼命”的, 去毒技术代代相传, 多年前便成立了河豚安全烹调研究组。 河豚的安全食用操作标准, 厨师的专业培训和操作考试, 也逐步规范起来。 早在1990年, 我国卫生部就明确规定, 河豚不得流入市场, 江阴地区除外。 河豚的灵魂, 在于河豚味, 河豚味, 则来自于河豚肝。 听说这肝入口即化, 其口感之美妙难以言喻, 唯有用“西施肝”, 才能形容它的鲜美滑嫩。 但这却是河豚最毒的部分。 就算只有一点血丝没有清除干净, 也会让人一命呜呼。 至今,每年吃河豚中毒的人, 依然前仆后继。 2003年西安发生连续中毒案, 8人中有两人死亡; 2004年广州7人中毒; 2006年香港4名内地船员中毒…… 起锅的时刻, 不但决定了是否美味, 还事关人命。 这可难不倒江阴人。 传统的江阴烧法是铺油烧把毒性分解。 锅内不放油, 直接将河豚肝放到锅内熬, 熬久了,油就苦了, 熬得不够则肯定有毒。 近年随着规模化养殖, 河豚毒素大大减少, 更多厨师涉足烧河豚的领域, 现在河豚在全国各地都能吃到。 但是江阴人的河豚去毒技术, 依然为业内津津乐道。 以前为了食客的安全, 烧河豚的师傅有着一个行规, 河豚上桌前厨师必须吃第一口。 10分钟后如果没事, 河豚才可以上桌。 这个总爱“玩命”的小镇, 非常不江南, 就连方言也全然没有半点甜糯。 民间甚至有谚曰, “宁与苏州人吵架, 不与江阴人讲话”。 江阴人邻里间的话家常, 声音较粗犷豪迈, 所以来言去语之间, 听起来如吵架一般。 或许正是因为江阴人刚烈的文化性格, 才能将如此危险的河豚玩转成自己的特色。 有机会不妨到江阴来拼拼命, 领会一下什么是, 布拉芙夫人 ![]() |
![]() 鲜花 |
![]() 握手 |
![]() 雷人 |
![]() 路过 |
![]() 鸡蛋 |
• 新闻资讯
• 活动频道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