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刑事律师 1975年,刘伯承因病卧床修养,当时的国家领导人华国锋亲自赶到医院探望刘老,久病缠身的刘伯承预想自己很可能将不久人世,为此他开始策划起自己的身后事。 刘伯承紧紧握住华国锋的手,留下了一个“特殊的叮嘱”,这是一个有关邓小平的叮嘱,在当时那个政治背景复杂的情况下,很快,这个消息就无翼而飞,不胫而走,从北京迅速传遍全国各个角落。 那么刘伯承究竟留下了什么特殊的叮嘱?又为何是与邓小平有关?刘伯承与邓小平又有着什么非比寻常的革命友谊呢? 战斗中的“黄金搭档” 刘伯承生于1892年,邓小平生于1904年,两个人是四川老乡,刘伯承正好比邓小平年长一轮。邓小平远渡法国求学的时候,刘伯承已经是享誉川中的一名大将,于邓小平而言,刘伯承可以说是他追求革命路途的一个榜样人物。 而随着邓小平在广西发动百色起义等运动,刘伯承对这个年轻的老乡也有了不少耳闻。1931年,邓小平和刘伯承先后从自己的工作地点赶赴瑞金,在这里,神交已久的两人第一次正式见面。 在刘伯承眼中,这个踏实沉稳的老乡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邓小平也觉得刘伯承十分诚挚和蔼。两个人一见如故,相见恨晚,他们在战火纷飞的时代下建立起了深厚的革命友谊。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原本的红军被改编为八路军。其中刘伯承就担任129师的师长,而邓小平则担任129师政委,师长和政委,本就是指挥战斗的最佳搭档。也就是从这时开始,刘伯承和邓小平这对黄金搭档正式开始了长达13年的合作,刘伯承负责指挥,邓小平负责谋略,两个人配合的天衣无缝。 在他们的指挥之下,部队先后开展了奇袭阳明堡、伏击神头岭等超过40多次的战役,他们配合默契,指挥得当,战事取得一次又一次的胜利,在中国近代战争史上留下一笔又一笔的传奇。 刘邓二人一起参与解放战争,其中在千里挺进大别山的时候,刘伯承和邓小平率领的部队在汝河北岸遇到追兵,因为中间有水流,大军被困,一时进退两难。 在这种危急的时刻,刘伯承果断做出决定,以攻为守,冲破敌人的包围圈。面对这个凶险万分的决定,其他指挥官并不敢轻易赞同,因为敌军火势猛烈,对面又有湍急的飞流,我军突围的可能性很小。 只有邓小平愿意支持刘伯承这个大胆的决定,因为他相信刘伯承的指挥能力和作战水平。为了打消其他人的疑虑,让刘伯承的作战计划得以顺利实施,邓小平不断和各位指挥员讨论作战意见,积极做他们的思想工作,顶着强大的言论压力协助刘伯承完成突围。 期间,为了作战计划顺利实施,刘伯承和邓小平分开作战。在分开之时,刘伯承坚持把自己的警卫团留给邓小平,还嘱咐电台随时与邓小平保持联络。为了时刻确认邓小平的安全,刘伯承每隔一小段时间就要询问工作人员邓小平的现状,保证自己清楚邓小平的动向,唯恐邓小平会遭遇什么危险。 刘伯承和邓小平完全信任对方,正是两个人的相互信任与关照,才有了挺进大别山的胜利。 等到新中国成立,刘伯承和邓小平再次率军秘密南下,拉开解放大西南的内幕。在这期间,他们面临新的挑战和危机,险象环生,但刘邓二人凭借着默契的合作,一次又一次的化险为夷。两个人在枪林弹雨中一起出生入死,结下的革命友谊深厚无比。 邓小平曾深情地向刘伯承“表白”:“我和他长期共事,相知甚深。”他们的老部下更是将两人的关系形容得非常形象:“刘邓就是刘邓。这两个字中间,顿点都加不进去。” 到了1950年,刘伯承奉命前往南京筹办军事学院,邓小平则需要继续建设西南,这两个历经十三年合作的革命战友因为工作分离了。分别之际,刘伯承将自己最喜爱的一张照片送给邓小平做纪念,邓小平将照片一直珍藏着,视若珍宝。 陪伴中的“真情” 无论是携手作战,还是建设和平,刘邓二人始终彼此关心,彼此记挂。 邓小平比刘伯承小上十二岁,所以身体素质各方面要好些。为了减少刘伯承的工作压力、保重身体,邓小平在作战时,主动承担了拟草报告、值班、传达作战任务等工作,经常值班到半夜,只是为了让刘伯承有更多的休息时间。 为了避免打扰刘伯承休息,邓小平还让战士们把电话线拉长,自己经常半夜披着衣服去院子里接电话,每当刘伯承晚上看地图,看文件的时候,邓小平还会记得让人给他早早准备好煤油灯。 在百团大战期间,某天晚上,邓小平和刘伯承在一起看地图,那是一张五万分之一的军事地图,图上标注的文字特别小,而刘伯承视力不好,邓小平担心他看的费力,就自己举着蜡烛,蜡烛跟随着刘伯承的手指移动,刘伯承的手指到哪里,邓小平就把地名念出来。 这一幕被其他工作人员看到都忍不住感慨,刘邓二人的感情深厚,实乃他生平所见最令人动容的。 而这些隐藏在生活当中的一些小细节,都是邓小平对刘伯承最贴心的关怀。邓小平很关心刘伯承,刘伯承也同样关心邓小平。 当年邓小平要去太岳视察工作,在他临走之时,刘伯承坚持送了一程又一程,关照的话语说了一遍又一遍,刘伯承如同一个送自家孩子远行的大家长,不厌其烦的叮嘱邓小平各种琐事。将邓小平送走之后,刘伯承依旧不放心。 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现在敌人扫荡很严重,一定要尽全力保证邓政委的安全。你现在马上去通知邓政委要路过的地方,叫他们把情况随时电告师部。” 即便做了如此详细的安排,刘伯承也依旧不能安心,他当晚一夜没睡,一直等在值班室,直到得知邓小平安全到达地点之后,才彻底放心下来。 为了对付敌人的大扫荡,刘伯承带着师部及其后勤机关开始战略转移。那时,所有的日军都在疯狂搜寻刘伯承的踪迹,刘伯承却更关心邓小平的安危,直到邓小平安全返回,刘伯承才彻底松了一口气。 刘伯承和邓小平之间的感情早已超过寻常的战友,他们可以说是手足亲人,虽然没有血缘关系,但两人之间浓烈的情感是永远也无法割断的。 刘邓两个家庭也相处的格外融洽,邓小平的儿子邓朴方的名字就是刘伯承亲自取的,“朴实方正”,就是刘伯承对孩子的期许。由此可见,“刘邓是一家”,不仅仅只是一句戏言。 风雨同舟 在刘伯承和邓小平两人的心里,他们的友谊不仅仅停留在战争合作的时候,即便是在特殊时期,他们也依旧不离不弃,风雨同舟。 1958年,刘伯承经历政治低谷,在会议上进行检查发言,邓小平第一个开口支持,维护刘伯承。为了疏解刘伯承的心情,邓小平经常去刘伯承家中探望他,坚持陪他聊天解闷,缓解刘伯承心中的苦闷。也就是在邓小平的悉心陪伴和鼓励之下,刘伯承才得以慢慢走出低谷。 几年后,当邓小平遭遇人生低谷的时候,刘伯承同样记挂着他,他会经常将陈毅叫来家里,专门打听邓小平的情况。当时刘伯承的视力已经完全恶化,连人都很难看清,却还是坚持等在门口迎接陈毅。 就是为了更早一些得知邓小平的近况,面对陈毅的问候,刘伯承只摆摆手,着急地说:“你先不要管我,你快告诉我,你最近有没有小平同志的消息,他怎么样了?我好多天没见他了。”陈毅只能摇头:“小平同志,最近不太好。” 刘伯承每次听完以后,心里都格外难过,他担心邓小平,却又无计可施,心中的焦虑并不比邓小平少。再后来,邓小平去了山西,两个老伙伴见面的机会更少了,刘伯承干脆不出门了,只是一个人在担心思念着邓小平。 几年后,刘伯承因为在战场上厮杀留下来的旧疾复发,身体状态每况愈下,不仅大脑无法进行思考,就连身体的行动技能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一度丧失了生活自理的能力。为了他的健康着想,大家将他安排进了病房。刘伯承每天在病房养病,即便重病缠身,自顾不暇,却还是念叨着邓小平。 1975年,当时的中央领导人华国锋来探望重病已久的刘伯承,面对这个曾经为了新中国抗战事业和解放事业做出卓越贡献的老人,华国锋忍不住坐到他的病床前,握住刘伯承枯瘦的手掌,询问他可有什么心愿要求。 刘伯承一生经历过无数大风大浪,起起伏伏,如今人到晚年,就其个人而言,再没有什么大的执念和期盼了,在他心中,如今放心不下的依旧还是邓小平。 刘伯承握住华国锋的手,气息有些虚弱,但依旧一字一句的诉说他如今最期盼的请求:“如果我死了,我只有一个要求,就是一定要小平同志为我主持追悼会,不然我宁肯不进八宝山,去荒郊野地算了。” 当时的邓小平再次面临被打倒的风险,在这种形势之下,刘伯承提出这个请求,除了是出于真情实感,更多的无疑是想要为邓小平争取更大的转机。锦上添花容易,雪中送炭的情谊才更加珍贵。 刘伯承和邓小平的友谊早已跨越了寻常人的情感,升华到了人生知己的地步,士为知己者死,两个人的情谊着实令人动容。 好在最终邓小平走出了低谷,迎来了人生大转折。1976年,邓小平同志得到新的解放。再之后,经过三起三落的邓小平通过了历史和人民的考验,成为新一任人民领袖。刘伯承的心愿和期盼终于实现了,他由衷地为邓小平感到高兴。 友谊长存 风雨过后,希望的彩虹终会挂到天边,但彩虹易逝,就像人世的别离。 1986年10月7日,享年94岁的刘伯承老人在北京病逝,这个见证了中国近百年风云变幻的老人与世长辞,留下了世人无尽的追思,也让老友邓小平万分悲痛。 刘伯承当初的请求最终实现了。在他的追悼会当天,邓小平带领一家老小赶到追悼会现场,见到邓小平,刘伯承的夫人汪荣华忍不住放声哭泣,她知道自己丈夫的遗愿终究是没落空。 邓小平的夫人卓琳安慰着伤心不已的汪荣华,两家人的情意不用多说,双方都已经心知肚明。邓小平的儿子邓朴方腿部有疾,却还是坚持坐着轮椅来到现场,他要为当年给自己取名的这位老前辈送别。那份从父辈结下的友谊,如今他们这些后辈依旧在坚守着。 在追悼会当天,全场最伤心的当属邓小平同志,他对着刘伯承的遗体连鞠了三躬,随后没有离开,而是久久的伫立在原地,即便不清楚他在想着什么,但他全身散发出来的悲伤已经不言而明。 邓小平同志端站在肃穆的灵堂前,往事一一在脑海中划过,那个待自己如父如兄的老伙伴已永远离开了人世,离开了自己……泪水忍不住流了下来,很快就泣不成声。 全场再没有比邓小平更有资格主持追悼会的了,邓小平将准备好的追悼词念出口,却频频失语,哽咽不止,连带着现场所有的人都被他感染的再度落泪,为刘伯承的离世落泪,也为他们的友谊落泪。 1986年10月,刘伯承的家人按照刘伯承生前的遗愿,将他的骨灰撒到了太行山区。那个地方是他曾经战斗厮杀过的地方,也是他理想奋斗的地方,更是刘邓二人相知相识的地方。 “伯承久病,终于不治。他的辞世,使我至为悲痛。我们一起工作,是1938年在八路军129师,一个师长,一个政治委员,以后在晋冀鲁豫野战军、中原野战军、第二野战军,前后共事13年,两人感情非常融洽,工作非常协调。我比他小十多岁,性格爱好也不尽相同,但合作得很好......” 这是邓小平为悼念刘伯承所书,一字一句记述了他们的过往,那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战火之下结出的友谊之花,至今不曾衰败,也将会永垂不朽。 ![]() |
![]() 鲜花 |
![]() 握手 |
![]() 雷人 |
![]() 路过 |
![]() 鸡蛋 |
• 新闻资讯
• 活动频道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