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5月15日下午,华野在陈毅、粟裕的指挥下,对困守在孟良崮的国军整编74师发起了最后的攻击,经过一天的浴血奋战,终于攻占了孟良崮的主峰,消灭了这支蒋介石的王牌部队,并击毙了中将师长张灵甫。 整编74师装备精良,训练有素,在困守孟良崮时,张灵甫指挥部队进行了顽强的抵抗,给解放军造成1.2万余人的伤亡。 为纪念在孟良崮战役中牺牲的将士,当地政府在1948年修建了孟良崮战役纪念碑,新中国成立后,又建立了纪念馆,以缅怀先烈。 但近年来,随着交通的便捷以及信息的发达,有不少人来孟良崮祭奠张灵甫。对此,粟裕大将之子粟戎生中将曾怒斥:张灵甫在解放战争时期双手沾满革命人民的鲜血,难道歼灭74师打错了? 那么,粟戎生中将为何会怒斥在孟良崮祭奠张灵甫的行为呢? 张灵甫是西安长安人,与其他人不同的是,张灵甫从小就对书法有很大的兴趣,当年于右任到长安中学时,见到张灵甫的字,当即称赞:这个人是一个书法奇才。 于右任不仅是近代著名的书法家,更是一个同盟会的会员,属于国民党的元老级人物,有着很高的威望,能得到他的肯定,也成为了人生的一个转折点之一。 1924年,张灵甫到北京大学求学,受五四运动潮流的影响,此时北京的学生运动风起云涌,但在北洋军阀的镇压之下,手无寸铁的学生显得力不从心,在这种情况下,张灵甫决定投笔从戎,加入了西北军的第二军。 在这里,张灵甫再次见到了于右任。于右任对张灵甫的印象很深,在得知放弃北大的学业参军,以图救国救民时,于右任再次称赞他的选择。 此时国共正在进行第二次合作,黄埔军校已开设了好几期,于右任认为像张灵甫这样的人,在西北军有些屈才,恰逢此时黄埔军校正在举行第四期的招生,于右任亲自给他写了一封推荐信,让张灵甫带着这封信到广州报名。 于右任在国民党内有着很高的威望,有了他的亲自推荐,张灵甫直接参加了考试,且不负众望,成绩名列前茅,与林彪、袁国平、胡琏等人一道成为黄埔四期的学生。 北伐结束后,张灵甫被调到胡宗南的第一师。 第一师是蒋介石中央军嫡系中的嫡系,能够调入这支部队当军官,日后一般都会有较大的上升空间。 在这里,张灵甫很快就在一次次的战斗中,展现出了才能,成功获得胡宗南的注意,从此一路青云直上,仅30岁就成为上校团长。 但就在张灵甫的仕途蒸蒸日上的时候,却发生了“杀妻案”;张灵甫持枪杀害了妻子吴海兰。 吴海兰是张灵甫的第二任妻子,他的第一任妻子是家里的包办婚姻,张灵甫对这桩婚事并不满意,加上长期在外求学,这门婚事名存实亡。 在张灵甫升为上校团长的这一年,经同僚的介绍,结识了“川妹子”吴海兰,在谈了一段时间的恋爱后,就正式结为夫妻。 不久后,张灵甫跟随胡宗南到陕北围剿红军,根据上峰的规定,所有军官的家眷,一律都安置在西安。 张灵甫的一个同僚从前线回西安探亲,因为妻子也在西安,便向其打听情况。这位同僚开玩笑地说:“我这次回西安,看你夫人跟着一个小年轻好像有点不正常,你有时间的话,就请假回去看看。” 张灵甫听后火冒三丈,瞬间失去了理智,想到自己在外面东征西战,妻子却在家里红杏出墙,他便向长官请假,回到西安找她“算账”。 这是“张灵甫杀妻案”比较普遍的一个说法,也有版本说在祭祖时,吴海兰不跪拜张家的先祖,且说话时也有冒犯。也有说是吴海兰拿走了张灵甫的重要文件等等,总之众说纷纭。 国军上校枪杀妻子,事件传出后,轰动了西安古城,一时间闹得沸沸扬扬。 吴海兰的哥哥得知妹妹遇害的消息后,第一时间赶到西安,向法院控告张灵甫,但因为张灵甫是中央军的团长,法院也不愿意“惹事”,便随便找一个理由,将他打发走。见政府不敢管军队的事,吴家又向社会呼吁,要求严惩凶手。 当时张学良也在西安,夫人于凤至在西安妇女协会也有挂职,有人就建议吴家将告状递给于凤至。 于凤至了解了情况后,斥责了张灵甫的行为,要求张学良严惩张灵甫,但张学良考虑到这是中央军内部的事,自己不便插手管理。 最后,于凤至直接打电话给蒋介石的夫人宋美龄,要求严肃处理这件事,紧接着,宋美龄就将张灵甫杀妻一事告知了蒋介石。 当时正值剿共的最关键时期,自己的嫡系军队的军官却发生杀妻这种事,且还闹得沸沸扬扬,不处理恐难平息社会上的言论,蒋介石随即下令将张灵甫撤职查办,押到南京处理。 胡宗南本来想帮张灵甫一把,但没想到都惊动了校长,但他也没有完全执行校长的命令,而是让张灵甫自己到南京“负荆请罪”,但蒋介石不听张灵甫的辩解,直接下令判刑十年。 张灵甫本来以为仕途到此为止,但在一年后,命运却再次出现转折。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日寇开始全面侵华,为增强抗日力量,蒋介石下令释放除“政治犯”外的服刑官兵,保留原有军衔,全部编入部队中。 在胡宗南、王耀武的帮助下,蒋介石才同意释放张灵甫,让其到抗日战场戴罪立功,出狱后,就到王耀武担任师长的74军51师任职,轰动一时的古城杀妻案,不了了之。 在此后的时间里,张灵甫一直在74军发展,于日本投降后,担任74军的中将军长,负责拱卫国民政府首都南京。 1946年,蒋介石对部队的编制进行调整,74军整编为74师,张灵甫改任中将师长。虽然编制是一个师,但却有一个军的兵力,全师3万余人,清一色美械装备,官兵中一半以上都是知识分子,加上美国教官长期驻训,战斗力非常地强悍,被称为是国民党五大王牌之首。 而这一切,也让张灵甫高高在上,看不起其他将领,曾骄傲地说:“中国军队只有74师能战” 内战全面爆发后,张灵甫奉命率整编74师来到华中,与新四军作战,在攻占两淮之后,张灵甫更加不可一世。 虽然张灵甫取得了不小的胜利,但全面进攻还是以失败告终;不甘心的蒋介石,又制定了重点进攻山东和陕甘解放区的计划。 张灵甫的整编74师,在顾祝同的率领下,担负重点进攻山东的任务;当时国军有45万大军,而陈毅、粟裕的华野才27万人,无论是人数还是装备,都不占优势。 按照蒋介石“密集靠拢、稳扎稳打、逐步推进,避免突出”的方针,顾祝同指挥大军扑向山东。 这是蒋介石吃尽了被解放军各个击破的“苦头”制定出来的“铁桶阵”,陈毅、粟裕多次派出部队试图把铁桶阵里的敌人调出来各个击破,但都未能实现。 5月10日,出现了一个新的战机。国军第一兵团司令汤恩伯率部准备攻占沂水。 根据汤恩伯的部署,第七军以及四十八师负责兵团的右翼行动,配合25师、74师、83师消灭沂水以及蒙阴等地区的华野部队。 七军和四十八师是桂系的军队,一直想要在蒋介石面前露一手,因此还未等汤恩伯下令,就率先开始行动,直逼沂水,露出了头。粟裕认为这是一个极佳的机会,之前一直迟迟不能调出敌人的部队,现在主动露头,他决定先打七军以及四十八师。 正当粟裕指挥华野各部队向沂水进发的时候,突然接到情报处长的电话:“报告副司令,我们刚刚抓获了一名俘虏,搜出了一份敌人的密电,上面有汤恩伯最新的作战计划.....” “上面是什么内容?”粟裕问道。 “敌第一兵团将于明日上午开始进攻我军,74师是主攻部队,25师和83师负责配合,准备攻打华野指挥部所在地的坦埠” 半个小时后,情报处长带着刚刚缴获的情报,来到了华野指挥部,交到粟裕手上。 粟裕结合其他情报分析,认为汤恩伯是将74师作为主要突击力量,在25师以及83师的掩护下,准备中央突破。 就在这时,粟裕又得到一份情报,74师突然突出,与左右分离,露出了头,有孤军深入之势。粟裕当即决定:立即撤销攻击沂水的作战计划,调集所有部队,准备围歼74师。 粟裕详细向华野的各位领导分析歼灭74师的利与弊,华野司令陈毅同意粟裕的作战方案,果断地说:要从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 随后,粟裕指挥部队先后切断了74师与25师以及83师的联系,攻占了天马山、马牧池、磊石山等要地,张灵甫深感有被华野包围的危险。 张灵甫在地图前“苦思良策”,他认为国军几十万的大军都分布在两百里内,尤其是25师与83师相隔只十几公里,如果遇到大的险情,很快就能得到支援;在与身边的副师长、参谋长研究后,认为可以固守孟良崮,将华野主力吸引过来,只要坚持一两天,外围的几十万大军就能赶过来,里应外合,一举消灭华野主力。 就这样,本在第一兵团中间的张灵甫,孤军深入到孟良崮。 起初粟裕准备用过去的老战术,在运动中歼灭敌军,但没有想到张灵甫竟突然来这一出,单刀直入到孟良崮。 与此同时,蒋介石也认为张灵甫的方案可行,华野只有27万人,而周围的国军超过40万,只要张灵甫坚守一两天,定能消灭陈毅、粟裕。 这是一步险棋,如果外围的国民党军能够及时赶到,那么华野将会腹背受敌,因此陈毅、粟裕立即下令开始行动。 担任主攻任务的是华野第一、第四、第六、第八、第九以及特种兵纵队,其余部队负责打援;打援的部队要不惜一切代价阻敌,围攻的部队要速战速决,这是当时定下的铁则。 虽然张灵甫放弃了无法在孟良崮发挥作用的重装备,但火力依旧十分的强,依托居高临下的地形,不仅挡住了解放军一轮又一轮地进攻,还多次发动反击,山坡上到处都是尸体,双方反复争夺阵地,但即便如此,战至15日晚,华野已将74师压缩在东西3公里,南北2公里的地带。 虽然张灵甫实现“诱敌”的设想,但由于平日里嚣张跋扈,与同僚的关系并不好,虽然都得到增援的命令,但实际行动缓慢,迟迟不能到位;例如李天霞,根据命令要派一个旅增援,但实际上只派出一个连,带着旅部的电台应付张灵甫。 孟良崮是一座光秃秃的石头山,没有什么像样的树木,起初张灵甫还能“顽强抵抗”,但华野炮兵到位之后,开始炮击孟良崮,一时间碎石乱飞,很多敌军没有被炮弹炸到,而是被飞石砸伤,加上激战的这几天,没有降雨,而山上又没有水源,导致士气降到了低点。 1947年5月15日夜,在徐州的蒋介石内心十分的着急,因为他知道,如果不能救出74师,失去的不只是一支三万多人的部队,而是整场战役。他向74师外围的部队下达了最严厉的增援命令。 在蒋介石、顾祝同、汤恩伯等人的不断强令下,各路援军才深知事态的严重性,如果不能救出74师,那么蒋介石事后一定会翻脸,兴许还会杀一儆百,因此各部开始全力支援张灵甫。 但即便如此,张灵甫还是逃脱不了被歼的命运。 1947年5月16日下午,华野的攻击部队已逼近74师的指挥所,张灵甫深知已无力回天,他给蒋介石发去了最后一封电报: 蒋主席钧鉴:被困六昼夜,仅负伤高级将领及卫士有多人,且弹尽粮绝,援军不至,匪军已有九个纵队(二十七个师)重围,且继续驰援来犯,今职等誓愿成仁殉国,恳祈赐予家属抚恤以终。 对于张灵甫这个人,也是近些年,尤其是电视剧《红日》播出后,才不断地被挖掘;但与此同时,却出现了到孟良崮祭奠张灵甫的行为。 粟裕大将之子粟戎生得知这个情况后,曾给相关单位写信: 国民党方面一些人,包括张灵甫的家人,找到张灵甫当年的指挥所进行祭奠,声势比较大,而且长期摆设,社会影响不好。现在是和平民主的社会,张灵甫死在孟良崮,他的家人到此来祭奠我们可以理解,也不干涉。但不能把祭奠物品长期摆设,甚至作为景观供人参观,这是绝对不行的!否则我们何以面对在孟良崮战役中牺牲的烈士,难道打张灵甫歼灭74师打错啦?!在解放战争时期,张灵甫的双手是沾满革命人民的鲜血的,我们绝不会忘记!我们也是历史唯物主义者,张灵甫在抗日时期参加抗战,也是有功的,可以祭奠。但他在哪里抗战有功就去哪里长期祭奠,绝不能搞到孟良崮战役纪念地来,绝不能玷污了这个纪念地! 正如粟戎生将军所讲,到孟良崮祭奠张灵甫的确不合适,因为孟良崮战役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而不是抗战时期。 在抗战时期,国共两党再次合作,双方放下往日的成见,枪口一致对外,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与国军是友军,两军配合作战是很正常的事情。例如在1938年初,第二战区分为东、西、南三路军,朱德总司令负责指挥东路军。东路军不仅有八路军的部队,还有国军的几万人马,这些国军在这一段时间内,就是直接在朱德总司令的指挥下作战。 但这些都已是时过境迁的事情,国共内战全面爆发后,双方已撕破了脸皮,无论张灵甫在抗战时期立下了多少战功,但当时他还在效忠国民党反动派,已不再是友军,而是敌人,张灵甫在推进的过程中,给解放区军民造成很大的伤亡,当年为拿下孟良崮,解放军付出伤亡1.2万的代价。 张灵甫虽然也是一个抗日英雄,但祭奠他,也要分地区,在孟良崮就不合时宜,如此光明正大地在这里祭奠敌人的师长,无疑会让在孟良崮战役中牺牲的烈士后代心寒。 本文完,感谢阅读。 毛主席的副班长彭友胜,67岁要求政府安排工作,主席如何巧妙处理 叶挺飞机失事,周恩来坚信背后是阴谋,50年后主谋坦诚:是我干的 1956年,毛主席亲自下令:严查杀害古柏同志的凶手,他是谁? 参考文献: 《孟良崮战役: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春秋2021-01-15 《再说张灵甫与孟良崮之战》党史博览 《张灵甫杀妻始末》2005-01-01 悦栈佛跳墙 https://www.gzyuezhan.com/product/20/ ![]() |
![]() 鲜花 |
![]() 握手 |
![]() 雷人 |
![]() 路过 |
![]() 鸡蛋 |
• 新闻资讯
• 活动频道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