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长江 “将喜剧进行到底,为喜剧流尽最后一滴血。” 潘长江名字虽然没有出现在“315晚会”上,很显然,却格外引发争议,尤其令人惋惜。 网友对潘老师的吐槽,从他规劝嘎子时即开始发酵,起初还只是调侃,到如今,其口碑几乎跌落谷底。 《每日经济新闻》的那篇报道,属于“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新闻一经报道,即引发如潮水般汹涌的评论,是与非最终也变得真假难辨。 正所谓,“破鼓万人捶”,对潘长江的批判,是一件既能过嘴瘾,又不会犯错的事情。我们不要做那万人之一,“鼓破”之前,潘长江究竟经历了什么? 01 某种意义上,潘长江就是为艺术而生。据他自己的回忆:“我在我母亲肚子里就会唱戏。” 潘长江此言不虚。他的父母均是本地评剧剧团里的名角儿,潘出生的1957年,适逢全国评剧班社,重新恢复演出的时期。可想而知,作为挑大梁的“台柱子”,父母那时非常忙碌。 还在母亲肚子里时,潘长江就“跟随”他们到处巡回演出,等到出生后,母亲甚至没有“坐月子”,便马不停蹄地继续赶场唱戏。 作为角儿的后代,潘长江的表演欲望,就像是与生俱来。 在他三岁半的那年,某天,父亲装扮起来,头戴翎子、身穿银盔、手执马鞭,咿咿呀呀的在舞台上唱戏。父亲唱罢一段,甩出马鞭,随后,做了一个利落的亮相。 他表演完毕,没有等到掌声,却惹得台下哄堂大笑。父亲很纳闷,借机向后面看,赫然看到,还穿着开裆裤的潘长江,提溜着炉钩子,假模假式地作骑大马状。 潘长江的幼年,充满了欢乐,同时,也潜藏着危险。 他四五岁的时候,有一天,潘长江坐火车去看他的大爷。火车上拥挤逼仄,速度又慢,一路开了二十多个小时,最终才到达目的地。期间,潘长江一口水也没有喝。 到了大爷家,他一口气扎进水缸,咕咚咕咚喝了个够。自此之后,潘长江患上一种叫“消渴症”的怪病。 “消渴症”的症状就是,总是不由自主地想喝水,每时每刻都需要水。喝完水之后,别人需要去好几次厕所,他只需要去一次,别人每次排泄30秒钟,他往往要不停歇地尿五六分钟。 潘长江得的怪病,吓坏了父母,听完医生的诊断,更是让他们不寒而栗。 医生给潘长江下了“死亡判决书”:这是一种绝症,他可能活不过25岁。 父母并没有放弃。他们带着儿子辗转于北京、上海、长春、哈尔滨,基本上每一个大医院,都留下了父母的足迹,结果仍旧是徒劳无功。 后来,父亲到县医院找到一个大夫,大夫用针灸的方式治疗潘长江。那种针呈三角形,长约10来公分,像纳鞋底的锥子那么粗,每次治疗时,要完全扎进儿子的身体。 从小到大,潘长江吃过很多苦。看病时吃苦,学艺练功时更加吃苦。 虽然是梨园世家,父母却一直反对儿子,继续从事戏曲行当。父亲曾郑重地对潘长江说:“干什么也别当演员,演员这个职业太辛苦。” 父亲给儿子规划的道路是,学习书法与国画。怎奈,他实在太爱戏曲艺术了,潘长江背着父母,偷偷拜师学艺。从七八岁开始,一门心思练了八年。 十五岁那年,他在练习“甩腰”这个动作时,一天甩了五百多下,因为两只手不停在地上搓,当天练完后,潘长江的十个手指头,肉和指甲盖儿,几乎都脱离了。他找医生草草包扎一通,就回家了。 父亲是唱戏的内行,怎么可能看不明白呢。他让潘长江伸出手指,既没有怪儿子,更没有打骂。父亲含着泪,心疼地对儿子说道: “以后,你可以明目张胆地练功,你喜欢干就干吧。” 02 众所周知,潘长江的个头并不高。 他从小身体就不好,作为家中五个孩子中的老大,营养尤其跟不上。潘长江的身高,是令母亲悔恨终生的事情,然而,对于一个喜剧演员而言,某种意义上,却是加分项。 从事评剧表演时,父亲给出了专业而中肯的建议。父亲建议潘长江说,你的个头演小生不行,连道袍都撑不起来,“想要在这方面有出息,你就得演小花脸、演丑”。 “丑角”最终使潘长江在评剧舞台上,立住了脚,渐渐地还开始崭露头角。剧团为此专门分给他一间小房子,大约十来平米,由厕所改建而成。 现在的你我,肯定觉得这样未免太埋汰人。其实大可不必,这就是彼时人们的生活现状。能分到房子,已经算是一件幸事。毕竟,1982年之后,潘长江所在的评剧剧团,开始走下坡路,面临生存与死亡的抉择。 这既是剧团的选择,也是潘长江个人的选择。市场大环境之下,他不得不作出妥协,从评剧小花脸转演二人转。 在传统戏曲演员看来,“演二人转是件很丢人的事情”,然而,25岁的潘长江刚刚结婚,为了生活,纵有百般不愿、千般不舍、万般无奈,也唯有愿意、割舍、接受。 用了三年时间,潘长江再次成为“二人转”中的名角。 1986年,潘长江与赵本山合作,他们搭档演出了搞笑二人转《大观灯》。此节目成为潘长江舞台生涯的重大转折,从此之后,他在东三省红得发紫。 在节目中,赵本山扮成盲人,潘长江演一个瘸子,表演完毕,东北人纷纷称呼他们为“天下第一瞎”、“天下第一瘸”。 《大观灯》实在太火爆了,在同一个剧场,他们不挪窝连演500场,且场场爆满,这样的盛况,可谓前无古人。潘长江回忆说,当时有个孕妇观众,硬生生给乐流产了。 演完《大观灯》后,潘长江的身价自然水涨船高,从最初的一场5块,一口气涨到60元。如此的收入,在那个时代,相当之可观。 潘长江的星途,不过才刚刚开始。三十二岁的他,代表中国去日本参加国际青年戏剧节,凭借猪八戒的角色,他一举夺魁,斩获“个人表演金奖”。 回到东北时,铁岭市文化局,奖励给潘长江一座“豪宅”——占地足有五十平米的大房子。 03 也许很多人意识不到,潘长江其实和赵本山同龄。 就在他从日本载誉归来时,差不多同一时间,赵本山凭借小品《相亲》,在国内成为炙手可热的明星。与赵本山相比,潘长江顶多算是,“墙里开花墙外香”。 好消息是,因为赵本山的成名,全国观众开始关注起“铁岭民间艺术团”,潘长江的“春天”,似乎也不远了。 1989年,潘长江和巩汉林,合作了一个叫《对缝》的电视小品。该小品在辽宁台首秀,观众反响热烈,但因为潘长江扮演的是一个结巴,格调不高,终究无缘央视。 潘长江并没有气馁,四年之后,他和黄晓娟合作小品《桥》,用载歌载舞的形式,将整个故事串联。该节目非常成功,不仅开创了中国“音乐小品”的先河,同时,也让潘长江大红大紫。 尤其是他掷地有声喊出的那句“浓缩的都是精品”,不知道抚慰了多少矮个子男生的心。 潘长江是一个勇于创新、喜欢冒险的人,他绝不允许自己停留在某件事物上太久。 用他自己的话就是,“一不留神滚入歌坛”,后来,潘长江还将自己的小品《过河》,改编成音乐电视。 这还算不了什么。作为一个小品演员,他还发行过一张歌曲专辑,在这张专辑中,他甚至用东北话演唱了,周杰伦的《双截棍》。 在全新的领域,潘长江总是能做到持续耕耘。 曾几何时,无论是电视、电影,包括曲艺舞台,总是少不了他的身影。如此全能的演员,也着实不多见。 即便是早已功名成就,60岁的潘长江,犹然能以参赛选手的身份,参加诸如《欢乐喜剧人》等比赛节目。以他的江湖地位,用郭德纲的话说,“输了太难看,赢了也不露脸”。对此,潘长江毫不在意。 试问,能够做到这点的,德高望重的“老艺术家”们,又有几人? 别的姑且不谈,潘长江对喜剧的执着与敬业,值得每个后辈学习。就像是他所说的: “将喜剧进行到底,为喜剧流尽最后一滴血。” 04 除了“流尽最后一滴血”,潘长江老师对艺术的追求,每次都不约而同走上一条,“先是不被看好,之后奋起直追”的路线。学评剧时如此,唱“二人转”时如此,演小品时亦如此。 巩汉林、赵本山,与潘长江都是同龄,某种意义上,比他成名更早。巩汉林和赵丽蓉老师合作,赵丽蓉是春晚小品的“二代目魔王”,赵本山则直接晋升为“三代目”。 赵丽蓉且不去说,谈及和赵本山为数不多的合作,潘长江也总是说:“本山是一哥”、“他是红花、我是绿叶”。 潘长江曾在节目中说,先后有十二三个女生追求过自己,他都没有同意,自己唯一追求的女人,就是如今的太太。 太太长得高挑又美丽,潘长江那时却其貌不扬,为了把人家追到手,他用尽了自己的“恒心、意志、技巧、策略、聪明、手段”。 一夜成名之后呢?主持人问他,当可以“随时挑选一个新感情”的时候,他是否有过很邪恶的想法。潘长江毫不犹豫地回答:“想过,我想了两年。” 或许是节目效果的玩笑话。万幸,他后来并没有犯错。 2019年的春晚舞台,潘长江和葛优合作小品,后者装扮成一个骗子,潘老师演绎一个,心甘情愿购买假床垫的老年消费者。如今回看这个小品,不知道潘老是否会脸红。 古人云,“清酒红人面,财帛动人心”,这的确是人之常情,就只怕,“一头扎进去,茫茫皆不见”。 美国移民 https://www.lopss.com ![]() |
![]() 鲜花 |
![]() 握手 |
![]() 雷人 |
![]() 路过 |
![]() 鸡蛋 |
• 新闻资讯
• 活动频道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