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软国际 回顾:2022 年1 月3 日《轮到大金融了》开篇,强调重点增配“大金融”的银行、地产链机会。截止到4 月15 日,房地产+11.18%,银行+3.4%,位列涨幅榜前三。后续1 月16 日《撤退或进攻,往大金融靠》、2 月6 日《大金融,继续切》、3 月27 日《十字路口:大金融与成长之间的抉择》、4 月10 日我们发布的二季度策略《大金融仍从容》等专题中强调关注“大金融”行情,是2022 投资胜负手,大金融看似防守,实则最好的进攻,关注大金融(银行、地产链)。 外乱内稳的态势延续,全球流动性利率拐点已经形成,资金回流低风险大类资产、回流发达市场,全球投资者对高估值品种产生阶段性厌恶。内部经济增长压力较大,企业盈利处于下行周期,使得当前市场以震荡磨底为主,注重结构性机会。近期供应链恢复正在改善,市场对于经济供应链恢复有边际改善迹象,往下半年去看,市场会逐步好转,有望迎接“诺曼底登陆”和“无限风光在险峰”的反攻时刻。其一、经济基本面中国往上,海外往下,我们的比较优势在增加。其二、企业盈利度过一季度和二季度后,有望逐步回暖。其三、伴随着美债接近3%,加息预期price in,美债上行、美联储加息冲击最大的阶段渐行渐远,推动全球资金有望回流A 股。 现阶段市场之所以处在底部区域,震荡徘徊,热点轮换也较快。主要原因来自于:外部,美债上行较快,逼近3%,美联储即将开启5 月份的加息缩表,全球资本依然回流发达市场。欧美因为疫情防控的节奏与国内存在差异,经济复苏周期错位,海外经济在上,我们经济在下或底部区域。内部,因为疫情反复、多地封城,诸多供应链按下暂停键,消费复苏也难以看到。股市流动性新发基金难见起色,北向陆股通不温不火,市场依然在存量博弈,走势纠结、震荡徘徊。 降准能解决这一问题嘛?难,所以降准是否与投资者预期相符,对于市场是否上行而言,是相对次要的问题和矛盾。反而,投资者更关心的是疫情管控、供应链恢复是走出当前困局的核心矛盾。这一局面没有改善前,市场难以摆脱当前的震荡困局。 投资建议:以“大金融快、大消费慢”为主要的思路。从大金融到大消费,大金融(银行、地产链)行情结束了吗?当然没有,二季度依然是较好的增配窗口。大消费逐步迎来买点机会,类似2021 年岁末2022 年初的“大金融”。 “大金融快”是“大金融”配置要早、要快,与内部确定性相关度高、与稳增长相关度高、与外部持仓相关度低的“大金融”(银行、地产链)有助于投资者的净值曲线在“乱云飞渡”中保持从容。自1 月3 日《轮到大金融了》推荐以来,二季度可能是今年增配“大金融”最后较好的窗口期了。“大消费慢”则是消费复苏、服务性消费配置要慢慢配、买点临近,不急于一口气买完,因为疫情反复、数据验证等扰动存在、过程一波三折,打好“游击战”,积小胜为大胜,可关注消费(交运、餐饮、旅游、酒店、医疗服务、大众消费等)。 银行:可重点关注低估值“滞涨”、股息率较高的大行和成渝经济圈、长三角经济圈等地业绩增长较好的城商行、农商行。 对于从1 月3 日《轮到大金融了》推荐以来,长三角、成渝地区的优质城农商行表现优异。往后展望,我觉得当前时间点,银行行情依然没结束。近期政策层面也为银行板块带来进一步催化。即1)鼓励中小银行降低存款利率上限,我们认为此举有利于降低银行负债端成本,缓解投资者对息差较弱的担忧,缓解银行自身的经营压力,更大幅度推动银行宽信用行为。2)鼓励优质银行有序降低拨备覆盖率。对于成渝、长三角地区的资产质量优异、不良资产整体较少的优质银行而言,此举有利于释放利润,延续质地优良银行的景气持续时间。 地产链:受益于供给侧改革的优质地产企业值得继续配置。趁着一季报可能的“业绩坑”逐步逐步增配地产后周期的家居、消费建材、家电等品种。 整体而言,地产放松已成大势所趋,因城施策、刚需、“新市民”成为新的需求来源。市场也基本认可我们自2022 年年初以来10 多篇的“大金融”系列报告所分析的供需两端改善的逻辑。站在当前时间点,对于房地产企业的股票而言,我们认为投资者可重点关注受益于供给侧改革,能够“活下来” 的优质房地产企业,围绕“剩者为王”的核心配置思路。 对于地产后周期而言,当前时间点,因为疫情影响,一季度经营层面依然较为困难,不排除上市公司趁着年报、一季报普遍预期较为困难的时间点,大幅度计提、减值的现象出现。所以一季报的“业绩坑”到底有多大,或者有多差,确实还有待公布时方能确认。在完全确认、预期验证兑现时,也是市场提供给投资者“地产后周期”又一次上车,甚至是最后较好的上车良机。往后看,房地产后周期受益于一手房、二手房和保障房多方面因素影响,房地产销售数据有望逐步改善,房地产链得到数据的逐级验证。 大消费,似曾相识,即将迎来买点,类似2021 年末经济工作会议后,2022 年初市场当时对于“大金融”稳增长方向的预期。 从资产负债表修复顺序来看,“大金融”之后是“大消费”。经过过去2 年疫情影响,上游原材料大宗价格高企,我们看到部分中小微企业现金流压力较大,因为疫情服务业经营遇到困难,部分服务业就业人员收入下降较多。现阶段市场对于经济较大的担心来源也在于经济未见企稳信号,疫情扰动又在延续。整体来看,私人部分的资产负债表出现了较大压力,需要加大财政支出、补贴力度,稳增长政策支持力度,才能缓解私人部分的资产负债表恶化。基建、地产对于经济产业链的拉动作用较为明显,基建和地产兴,中小微企业活力强,就业人数增加,收入增加,消费意愿增强,进而促进经济增长在一个良性轨道上。 从政策角度来看,“大消费”政策在加速。国常会花了大量的笔墨强调消费,促进新型消费(线上线下消费);鼓励汽车、家电大宗消费;挖掘县乡消费。后续有望看到中央层面到地方层面,出台系列配套措施。诚然,投资者一定会认为,疫情防控是更关键,不然消费者无处可消。 从疫情防控来看,正在逐步兼顾经济,改变也需循序渐进。目前对于供应链的保障提到了较重位置,无论是上海的“一企一策”,还是整体从交通和各部委最新表态来看,疫情防控与经济发展正在寻找新的平衡点。 从经济增长目标来看,5.5%,占据着GDP 半壁江山的消费不恢复,5.5%的目标是很难完成的。 5.5%会不会降低?我认为很难。因为5.5%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内部,更在于外部,需要向全世界表明我们依然具备良好增长态势和经济增长潜力,以及和主要发达经济体相比于我们具备比较优势,吸引海外投资者。其次,站在当前时间点,一季度已过,消费3 月、4 月因为深圳、上海两地的“封城” 经济数据不容乐观。后续完成经济目标需要基建、地产、消费一起发力,方能实现目标。 当前时间点,消费股股价反应了一季度较为困难的情景,但尚未反应中报,或者说4 月、5 月的情况。4 月、5 月数据如何,不确定,会不会因为疫情扩散等因素,更差,有可能,不排除。但整体来看,在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相互平衡的过程中,二季度数据有望看到逐步改善迹象。消费股股价表现可能也会受到数据的时好时坏、疫情的扰动而一波三折,但大概率不会比“深圳”、“上海”同时“封城”时更差。从资产组合,看长一点的时间来看,现在逐步迎接大消费的买点是性价比和赔率、胜率都较为舒服合适的时间点。但逐步缓慢增配消费板块,过程不是一帆风顺,要慢慢配,慢慢买,不急于一口气买完,因为疫情反复、数据验证等扰动存在、过程一波三折,打好“游击战”,积小胜为大胜,可关注消费(交运、餐饮、旅游、酒店、医疗服务、大众消费等)。 风险提示:俄乌冲突升级、海外加息超预期、疫情扩散超预期。 (文章来源:财通证券) 文章来源:财通证券![]() |
![]() 鲜花 |
![]() 握手 |
![]() 雷人 |
![]() 路过 |
![]() 鸡蛋 |
• 新闻资讯
• 活动频道
更多